先说说用户*常遇到的几个痛点,都是我亲眼见过、亲手处理过的:

一,卡渣严重,尤其雨季树叶、塑料袋一多,清污耙子直接卡死。

我去年在南方一个雨水泵站就遇到这问题,设计流量每秒5吨,结果一场暴雨下来,格栅前堆得跟小山似的,耙齿卡在中间动不了,电机报警停机。后来我们排查发现,进水口流速分布不均,杂物全往一侧集中,加上耙齿间距偏大(80mm),小树枝缠进去就出不来。

解决办法? 我们现场改了导流板角度,把水流调均匀了,同时在格栅前加了一道粗格栅(间距50mm),先把大件拦住。这招****,后续运行基本没再卡过。

第二,链条松动、跳链,导致耙齿错位甚至断裂。

这问题特别隐蔽,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损坏了。我见过*惨的一次,链条松了半圈,耙齿运行到上部转弯处直接“脱轨”,把侧板都撞变形了。根本原因还是张紧装置没调好,或者长期运行后磨损没及时检查。

我的建议是: 每周至少手动盘车一次,检查链条松紧度。标准是——在中间位置用手下压,允许有10~15mm的挠度,超过就得调。另外,别图省事用普通链条,一定要上带导轨的专用耐磨链条,贵点但省心。

第三,反捞式结构清渣不**,残渣回流。

反捞式的好处是水下清污、运行平稳,但缺点是如果刮板角度不对,捞上来的垃圾容易滑回去。我在西北一个污水厂就碰上这问题,明明耙齿带了垃圾上来,结果在卸料口一半又掉回水里,搞得操作工天天抱怨“白干活”。

解决方案很简单: 调整卸料刮板的角度和位置。我们把原厂配的平刮板换成了带弧度的聚氨酯刮板,角度从30度调到45度,再把刮板顶点对准耙齿*高点,垃圾一上来就被“铲”进输送带,基本不回落。

结尾说个容易被忽视的点:安装垂直度。

这机器对安装精度要求*高,我见过好几台因为土建基础不平,导致主轴偏心,运行两三个月轴承就烧了。我的经验是——安装时一定要用激光水准仪校正,主轴垂直度误差控制在±1mm以内,轨道平行度也要测。

实用建议总结一下:

  • 进水不稳的,前段加导流板+粗格栅;
    大流量反捞式格栅除污机
  • 链条每周查,松了及时张紧,别等断了才修;
  • 刮板角度要调,材质选耐磨的;
  • 安装****,宁可多花两天,别省这点功夫。这设备不难用,但细节决定成败。你按我说的这几条走,基本能避开80%的坑。真出了问题,别急着换件,先看是不是安装或维护没做到位——十次故障,九次是人的问题,不是机器的问题